医院规章
2011年传染病防治制度
第一章:应急管理
一、传染病应急指挥系统
《北京友谊医院灾害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是我院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最高领导机构。负责我院各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的组织、领导工作,包括传染病的应急管理工作。
(一)、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院长(第一责任人)名单略。
副组长:名单略。
组员:名单略。
(二)、分工及职责
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疾控处,由疾控处负责组织协调应急工作。全院各科室要以大局为重,无条件服从并圆满完成医院的指令。
领导小组负责对我院应急工作的启动及应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负有决策并指导的责任。
领导小组下设四个专业组分别负责具体工作。
1、疾控组
名单略。
疾控处:负责协调组织工作,疫情事件上报。
感染管理科:负责全院公共场所、各科的常规消毒及发现传染病后的特殊消毒及终末消毒。重点是预检分诊诊区、急诊科、放射科及检验科。负责疫情信息网络报告。
2、医疗护理组:
名单略。
医务部:负责意外伤亡事件抢救的组织实施、转诊、全院参加应急的医生调配及医疗质量管理、外派医疗队等。
护理部:护理人员调配及护理工作管理。
科研办:负责传染病病原学的检测及标本的安全处理。
3、协调、督导组:
名单略。
对外的协调、宣传及思想政治工作。
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督导。
4、后勤保障组:
名单略。
后勤管理中心:各种后勤物资及防护用品的供应,工作人员的饮食、休息;其它后勤工作。
医工部:各种急救所需的医疗器械供应。
药剂科:各种急救药品的供应。
人事处:参加急救的医务人员的调配。
保卫处:院内安全保卫工作。在应急工作的过程中保障医院的工作秩序,保障工作人员及医院的安全。
教育处:相关知识的培训。
二、北京友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总则
1、目的
提高我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2、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并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条例。
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北京友谊医院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本预案所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健康严重损害的事件。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4、工作原则
4.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提高医务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要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4.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北京友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医院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4.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4.4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要重视开展防范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培训。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资源共享,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应急组织及职责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名单略。
副组长:名单略。
组员:名单略。
2、分工及职责
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疾控处,由疾控处负责组织协调应急工作。全院各科室要以大局为重,无条件服从并圆满完成医院的指令。
领导小组负责对我院应急工作的启动及应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负有决策并指导的责任。
领导小组下设四个专业组分别负责具体工作。
2.1疾病防控组:
名单略。
疾控处:总体负责疾病防控、疫情上报。
感染管理科:负责全院公共场所、各科的常规消毒及发现传染病后的特殊消毒及终末消毒。重点是发热诊区、急诊科、放射科及检验科,相关信息的网上直报;员工保健及密切接触者的管理。
2.2医疗护理组:名单略。
医务部:负责病人转诊、全院参加应急的医生调配及医疗质量管理、外派医疗队等。
护理部:护理人员调配及护理工作管理。
临床研究所及热带病研究所:负责传染病病原学的检测及标本的安全储存。
2.3协调、督导组:名单略。
院办: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督导。
党办:对外的协调、宣传及思想政治工作。
2.4后勤保障组:名单略。
后勤管理中心:各种后勤物资及防护用品的供应,工作人员的饮食、休息;其它后勤工作。
医工部:各种急救所需的医疗器械供应。
药剂科:各种急救药品的供应。
人事处:参加急救的医务人员的调配。
保卫处:院内安全保卫工作。在应急工作的过程中保障医院的工作秩序,保障工作人员及医院的安全。
教育处:相关知识的培训。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报告与通报
1、监测
1.1对本院医务人员开展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辨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水平,并定期组织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1.2重视信息的收集。要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联系,及时获得周围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情报,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以便做好预防工作。
1.3对本院医务人员建立考勤监测制度,对异常情况要及时进行追踪。1.4本院实施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地收集信息。
2、报告
2.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在2小时内,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2.1.1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2.1.2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2.1.3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2.1.4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2.1.5发生重大火灾、水灾、特大爆炸、车祸及其它重大伤害事件。
2.2疫情突发时,实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严格报告程序。接诊医师应立即汇报疾控处科和感染管理科,主管部门汇报分管院长和院长,由疾控处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不得缓报和瞒报。
2.3非工作时间,报告院总值班。
2.4报告程序(见后)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和终止
1、应急反应原则
分级响应,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
2、应急反应措施
2.1突发事件发生后,院突发事件领导小组迅速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初步判断突发事件的类型,明确是否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意见。
2.2应急预案启动后,各小组应当根据预案规定的职责要求,服从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立即到达规定岗位,履行职责。
2.3调度医疗急救小组火速奔赴现场应急抢救,并且应当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对在突发事件中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患者必须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患者,应当按照规定将患者及其病历记录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并结合疫情,采取相应卫生防护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
2.4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突发事件应急临床指挥部有权紧急调集人员、储备的物资、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
2.5感染管理科等部门应当对突发事件现场等采取控制措施,宣传突发事件防治知识,及时对易受感染的人群和其它易受损害的人群采取应急接种、预防性投药、群体防护等措施。
2.6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医护人员,应当按照突发事件的要求,采取防护措施,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工作。
2.7向上级卫生部门及时汇报突发事件的有关信息。
2.8医务人员应当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它部门指定的专业技术机构,开展突发事件的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
2.9对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立即上报卫生主管部门,并采取控制措施。
2.10对收治的传染病患者、疑似传染病患者,依法报告属地主管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
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实施应急反应的中止。
(五)善后处理
1、后期评估
突发事件处置完成后,由疾控处负责进行总结,找出经验教训,所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员共同提出整改意见,经突发公共卫生小组会议确定形成文字,写入我院应急处理方案。
2、奖励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对在应急反应中作出贡献者,给予相应的奖励。
3、责任
3.1未依照本预案履行报告职责,对突发事件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的,对当事人及其所在科室、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它严重危害后果的,依法给予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2依据突发事件要求,未完成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要的设施、设备、药品等物资供应和储备的,对科室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它严重危害后果的,依法给予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3在突发事件调查、控制、医疗救治工作中玩忽职守、失职、读取的,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它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它严重危害后果的,依法给予开除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4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当场训戒,口头警告、行政处分、就地免职,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4.1对疫情畏缩不前或临阵脱逃的;
3.4.2不听指挥、贴误救治时间的;
3.4.3擅离职守或工作消极的;
3.4.4违反规程,草率马虎,操作不当致使防控救治不力导致疫情蔓延、扩散的;
3.4.5拒绝接诊患者的;
3.4.6拒不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调度的;
3.4.7泄露秘密或违反国家相关规定的。
(六)、培训与演练
1、对全院职工做相应的培训。
2、定期进行演练。
(七)、物资储备
根据医学应急任务的实际需要,由后勤管理中心、药剂科、急诊科、发热门诊、肝炎门诊、肠道门诊等相关部门应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药品和应急防护装备等。
(八)、资金保障:每年将做出预算。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流程
三、北京友谊医院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制度
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为了减少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确保信息报告系统的有效运行,提高信息报告质量,提供准确、及时、完整的信息,落实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方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组织领导:
成立北京友谊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名单略。
副组长名单略。
成员:名单略。
相关部门分工:
疾控处、医务部:负责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监督检查、接受上级领导的检查及奖惩制度的落实;
院总值班:负责夜间、节假日期间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现场组织、疫情报告、转诊等工作;
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培训工作、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审核、网上直报、统计、资料归档、自查工作等;负责消毒隔离制度的制定、落实和检查;
护理部:负责督查各科护士及时收集本科传染病报告卡,并认真填写传染病疫情登记本,病房护士及时派人送到预防保健科办理交接、签收手续。门诊分诊台负责医师日志的收集、归档工作;
检验科及科研办:负责相关传染病检测工作和报告工作;
临床科室:科主任负责本科传染病疫情报告、诊断、治疗工作,医务人员培训及疫情报告科内自查工作等;
后勤管理中心:提供相应物资保障。
(二)、报告原则:
不得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严格保密制度,按照上报程序,任何个人无权公布疫情及越级上报。
(三)、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种类
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四)、报告内容
1、传染病
1.1填报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的要求填报。报告卡统一用A4纸印制,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项目完整、准确、字迹清楚,本院医师必须盖章。
1.2传染病病例报告分为实验室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
1.3按照规定报告病原携带者的传染病:鼠疫、霍乱、肺炭疽、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
1.4分型报告的传染病:
传染病病种 | 分几类 | 具体分类 |
炭疽 | 三类 | 肺炭疽、皮肤炭疽、未分型 |
病毒型肝炎 | 五类 | 甲型、乙型、丙型、戊型、未分型 |
梅毒 | 六类 | 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和未分期 |
疟疾 | 三类 | 间日疟、恶性疟、为分型 |
肺结核 | 四类 | 涂阳、仅培阳、菌阴、未痰检 |
乙型肝炎 | 二类 | 急性、慢性 |
血吸虫病 | 二类 | 急性、慢性 |
2、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在2小时内,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2.1.1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2.1.2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2.1.3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2.1.4发生重大火、水灾、特大爆炸、车祸及其它重大伤害事件。
2.2疫情突发时,实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严格报告程序。接诊医师应立即汇报疾控处科和感染管理科,主管部门汇报分管院长和院长,由疾控处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不得缓报和瞒报。非工作时间,报告院总值班。
3、报告程序(见后)
(五)、传染病资料保存与安全管理
1、我院管理的《传染病报告卡》(纸质卡片)及传染病报告登记本保存3年;保存期满后,由感染管理科报疾控处审核、院领导批准、登记备案后,到指定地点销毁;
2、负责网络直报的信息报告系统的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账号和密码。
3、建立传染病信息查询记录制度,查询传染病信息资料须经有关部门批准;
3.1卫生系统外的有关部门查询传染病信息资料,须经辖区卫生局批准;
3.2卫生系统内其他单位查询传染病信息资料,须经主管院长批准;
3.3本单位有关科室查询和利用传染病信息资料,须经疾控处批准;
3.4感染管理科、病案科、统计室须建立传染病信息查询记录登记;
(六)、岗位职责:
1、疾控处:负责制定、管理传染病疫情报告的职能部门;
2、医务部:负责突发卫生事件的医疗安排;
3、感染管理科:
3.1负责组织医务人员培训、考核工作;
3.2每日两次收集门急诊传染病报告卡,并负责审核传染病报告卡的质量,在疫情登记本上有交接签字和时间记录;
3.3负责全院传染病报告卡当日准确、及时完成网上直报工作;
3.4负责资料统计和保管工作;
3.5负责传染病疫情院内自查工作;
4、临床医师职责:
准确掌握疾病的诊断、治疗标准,当班本院医生对确诊、疑似病例须及时报告,做到不迟报、不漏报、不瞒报、不谎报;
5、护士职责:
分诊护士将门急诊医师填写的《传染病报告卡》及时登记;病房值班护士及时派人将医师填写的《传染病报告卡》,送到感染管理科科;
6、检验科职责:
须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建立传染病检验登记本,要求检验项目齐全、试剂可靠、检验方法规范准确;发现疫情及时按程序报告;
(七)严格保密制度,按照上报程序,任何个人无权公布疫情及越级上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流程
四、北京友谊医院应急小分队名单
组长:名单略。
组员:由疾控处、感染性疾病科、感染内科、王拥军、急诊科人员组成。
值班电话:63138217(24小时值班电话)、63030055(节假日及晚上)
五、北京友谊医院医务人员应急调配预案
(一)、人员应急调配
在出现灾害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我院人员的应急调配由人事处、医务部及护理部共同负责。
1、根据任务的性质确定并选择应急人员;
2、确定、审核医疗队名单及联系方式;
3、通知医疗队队员按规定时间内赶赴医院;
(二)、应急人员工作安排
由医务部和护理部负责。
1、根据任务情况配备医疗队药品、仪器、有关物品的配备(医工部、后勤、药剂科等协助);
2、根据所承担的任务对医疗队员进行培训;
3、和外派医疗队沟通信息;
(四)、应急人员派出原则
第一梯队:
各科值班二线及下班后在夜班房休息的医生和护士。在遇到紧急情况时首先调集投入急救工作;
第二梯队:
医院常备30人的应急预备队。其名单由医务部及护理部确定。该应急预备队每半年更换队员一次。要求:
1、队员在待命期间尽量不外出,如离开北京,必须由科室确定相同资质的替代人员并报医务部备案;
2、队员在待命期间要时刻保证通讯畅通;
3、队员在待命期间要随时备好必要的生活用品,以便随时出发。
第三梯队:
由人事处、医务部、护理部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况共同整合、调配全院人力资源。
六、北京友谊医院应急后勤保障工作及物资储备预案
(一)、组织协调
后勤管理中心、西药剂科及医工部成立应急后勤保障领导小组,负责我院灾害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时的各种后勤保障工作。
负责人:李舒平,史丽敏,冯捷;
(二)、应急措施
1、后勤管理中心
1.1一旦发生疫情,后勤管理中心全体人员听到呼叫7分钟之内赶到指定地点,听候医院领导小组统一调令;
1.2木工组按照医院领导小组要求,组织人力将有关病房通风口全部进行封闭,防止疫情传播和扩大;
1.3管理组启动消毒喷药小组,对有疫情的病房进行消毒喷药。同时组织人力分成门诊、病房、大院、家属区四个组定时进行消毒:
门诊组:门诊各层楼道、大厅、发烧门诊、放射科二楼、三楼、急诊留观;
病房组:病房大楼楼道、妇科楼、CT室、核磁、手术等候室;
大院组:住院大楼周围、办公楼周围 职工公寓;
家属组:5、6号楼、西小楼、高知楼;
以上工作由管理组高翠荣、王文生监督负责。
1.4要求:
1.4.1药液按感染管理科要求的浓度配制;
1.4.2门诊组每天喷药两次(发烧门诊四次),病房组每日喷药两次,大院及家属区每日喷药一次;
1.4.3消毒时,由两名正式工带队,保证消毒质量及喷洒药液到位;
1.4.4每天消毒所到科室,由科主任或护士长要给予签字验收。
1.5医务人员膳食:
1.5.1保证对一线医疗人员送餐到位,夜间随叫随送;
1.5.2伙食花样每天更新,一星期不重样,及时征求意见,尽量做到人人满意;
1.5.3保证饭菜质量,讲求卫生,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不发生食物中毒现象;
1.6物品回收:
1.6.1派专人负责病区的医疗垃圾和一次性物品回收工作。每天两次。保证将各科医疗垃圾及污染物装入塑料袋,扎紧封口,不污染周边环境;
1.6.2回收医疗垃圾一定装入封闭车运到太平间封闭室,由卫生局指定单位运走。封闭车运送后,及时对现场喷药消毒;
1.6.3发热门诊专设流动厕所,派两人专门管理,白天、夜间各一人。主要负责卫生、清理粪便、换塑料袋、倒垃圾、喷药消毒。发热门诊已有污水处理设备,发生疫情时,后勤管理中心将派专人进行污水处理,定期化验,并送到环保局检测;
1.6.4传染病隔离或留观病房的清洁卫生工作,由卫生保洁员负责,干净彻底,防止交叉感染。
1.7储备物资
1.7.1防护服722件、隔离衣30件、刷手服115套、N95口罩150个、一次性口罩34200个、一次性帽子3200个、纱布口罩500个、一次性手术衣90件、乳胶手套500双、脚套11700双、防护镜50个、健之素消毒片一箱100瓶
1.7.2联系方式:24小时值班,院内呼机后勤管理中心值班。
2、医工部
2.1物品:N95口罩760个
2.2联系方式:24小时值班,院内总机呼医工部值班或电话:8670
3、药剂科
3.1药品:大输液、各种抢救用药;
3.2联系方式:24小时值班,院内呼机。
4、租赁中心
3.1仪器:除颤器2台,心电图机2台,监护器2台,呼吸机2台,输液泵2台,注射泵2台;
3.2联系方式:24小时值班,院内呼机
各部门在接到急救指令后务必在最短时间内将所需要的物品送到抢救现场。
七、北京友谊医院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案(2009年版)
(一)、总则
1、编制目的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甲型H1N1疫情,将防控工作纳入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确保早期发现疫情,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防止疫情蔓延,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预案。
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卫生部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试行)》、《卫生部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北京市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及应急预案》等。
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预防和控制本院内的甲型H1N1疫情。
4、工作原则
4.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提高全院对甲型H1N1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对甲型H1N1要及时进行监测、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
4.2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根据疫情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人禽流感实行分级管理。各科室在医院的领导下,密切配合,依法开展防控工作。
4.3 依法规范、措施果断。各部门(科室)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完善应急处置体系,建立健全系统、规范的甲型H1N1应急工作制度,对甲型H1N1和可能发生的甲型H1N1做出快速响应,及时、有效开展监测、报告和处理工作。
4.4 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甲型H1N1防控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重视开展甲型H1N1防范和处理的培训,通力合作,资源共享,有效应对人猪流感。
4.5 加强宣教、群防群控。广泛开展甲型H1N1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要积极组织、依靠和动员公众广泛参与。
(二)、组织管理机构及职责
1、组织管理机构
《北京友谊医院灾害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是我院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最高领导机构。负责我院各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的组织、领导工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名单略。
副组长:名单略。
组员:名单略。
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疾控处。领导小组下设督导协调组、医疗救治组、感染控制及信息组、后勤保障组四个专业组分别负责具体工作。
2、职责分工
2.1领导小组的职责
2.1.1负责组织全院甲型H1N1疫情防控工作,制定应急预案、政策和措施,统一指挥甲型H1N1的应急处理。
2.1.2根据甲型H1N1疫情发展态势,负责对我院应急工作的启动、对应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负有决策并指导的责任。
2.1.3全院各科室要以大局为重,无条件服从并圆满完成医院的指令。
2.2. 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2.2.1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具体组织实施甲型H1N1疫情应急工作。
2.2.2负责各组的协调工作,及时汇总有关疫情、信息,做好上报工作并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相关部门加强信息联系。
2.2.3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和领导小组交办的各项工作。
2.2.4对甲型H1N1疫情应急工作进行评价和总结,完善预案和组织培训演练。
2.3感染控制与疫情监测组职责
2.3.1负责组织开展人禽流感的疫情监测,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执行上报程序。
2.3.2指导、检查医院内的隔离、消毒工作;
2.3.3员工保健及密切接触者的管理;
2.3.4负责对医护等人员等进行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等相关知识的业务技术培训。
2.3.5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标本采集工作
2.4医疗救治组职责
2.4.1根据卫生部的诊断治疗方案,制订医疗救治方案,指导各科室实施医疗救治工作、转诊,加强医疗质量管理。
2.4.2组建、派遣医疗应急专家队伍。
2.4.3提出医疗卫生资源调配方案,组建医院应急小分队。
2.4.4汇总各科医疗救治情况。
2.4.5临床研究所及热带病研究所:负责传染病病原学的检测及标本的安全储存。
2.5 协调督导组职责
2.5.1对外的协调、宣传及思想政治工作。
2.5.2负责组织对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
2.6后勤保障组职责
保证充足的物资供应和及时调运,保证各项工作实施安全。
2.6.1后勤管理中心:各种后勤物资及防护用品的供应,工作人员的饮食、休息;其它后勤工作;
2.6.2医工部:各种急救所需的医疗器械供应;
2.6.3药剂科:各种急救药品的供应;
2.6.4人事处:参加急救的医务人员的调配;
2.6.5保卫处:院内安全保卫工作。在应急工作的过程中保障医院的工作秩序,保障工作人员及医院的安全;
2.6.6教育处:相关知识的培训;学生的管理。
2.7临床科室及医务人员职责
2.7.1科主任和护士长负责本科室消毒、隔离与防护制度的落实;
2.7.2加强甲型H1N1流感知识的宣传,增强传染病防控意识;
2.7.3加强对患者进行卫生知识教育,促使病人配合防控医疗工作,确保防控措施的实施效果;
2.7.4认真落实诊疗方案的各项要求,对门诊病人做好流行病学调查,严格按照发热病人的就诊流程诊治病人;
2.7.5详细登记病人的姓名、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信息,严格执行传染病疫情上报程序;
2.7.6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投入到疫情的防控工作中,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提高机体免疫力。
3、成立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紧急处理主检医师专家组
主检医师专家组成员: 王红 杨立沛 王浩彦 崔红 任爱民 张丽霞 焦蕴敏 段美丽
一般患者由感染疾病科鉴别、处理,主检医师专家组负责全院可疑患者的会诊。
(三)、应急响应
1、根据卫生部《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结合医院情况,本院应急响应共分为3级。
1.1本地尚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疫情(Ⅲ级)
本地区内尚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疫情,但其毗邻国家或相邻地区发生甲型H1N1流感疫情。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1.1密切关注国内外甲型H1N1流感疫情动态,做好疫情预测预警,开展疫情风险评估。
1.1.2做好各项技术及物资准备。
1.1.3开展常规疫情、流感/ 甲型H1N1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的监测。
1.1.4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的筛查工作。
1.1.5开展人猪流感知识的培训教育,提高防控人猪流感知识水平。
1.1.6做好病人接诊、救治、医院内感染控制等准备工作。
1.2 本地出现散发或聚集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属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
本地区发现散发或聚集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但局限在一定的范围,没有出现扩散现象的,应采取以下措施:
1.2.1启动甲型H1N1流感应急监测,实行甲型H1N1流感病例零报告制度。
1.2.2做好甲型H1N1流感病例隔离、救治和医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并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例的主动搜索、标本采集等工作。
1.2.3做好疫情调查处理、医疗救治、实验室检测等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
1.2.4进一步加强培训教育。
1.2.5根据疫情控制的需要,启动呼吸道专用病区:立即关闭肠道门诊,增加发热病人留观及隔离病床;肠道门诊移到内科楼地下一层西北侧(现药理基地)。
1.3证实人间传播病例并出现疫情扩散状态,属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
证实甲型H1N1流感疫情出现人间传播病例并有扩散趋势,按照《卫生部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试行)》采取相应的措施。
2、北京友谊医院应急系统启动程序
一线医务人员遇到紧急情况